50萬人求購!董明珠“改行”造口罩?國家需要的,就是我們要做的…
▼
3月10日,武漢最后一個方艙醫院關門,但這并不意味著新冠病毒就此消散。
面對陸續復工和即將開學的人,口罩依然是所有人的出行必備。
前有五菱“人民需要什么,我們就造什么”,而今,有“好口罩,格力造”。
3月9日,格力口罩開賣,面對大多口罩有市無價的現狀,格力自家生產的KN95口罩只賣5.5元。
口罩發售消息剛出十分鐘,就有近兩萬人在線預約,短短一個小時,就有近7萬人在線預約購買。
到目前為止,就已有超過50萬人預約。
無論是KN95口罩,
還是一次性口罩,
顆粒/細菌過濾效率均超過95%,
每一個都達到醫用級別,
而KN95的售價僅為275元/盒(50個),
平均一個才5.5元。
如此良心的價格,
在一片贊揚聲中卻不乏誹語:
“還不是為了掙錢,
其他業務不景氣只能賣口罩”;
“引流好手段”…
確實,一直以來,坊間傳聞格力什么都造,董明珠更是“不務正業”。
卻少有人知,一直以來擅長硬件生產的格力這次最初并沒有打算生產口罩,而是在生產設備。
因為不久前才有人在喊話:“我有熔噴布,誰有口罩機?”
口罩或許緊俏,但它背后的工具遠不止我們戴在臉上的方寸大小。
從生產口罩機到產口罩,董明珠說,“我們必須要保證用戶的準確使用,因此要試生產一下。
只有自家用過無誤,我們才敢拿出去。
也恰巧是在自家試用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口罩急缺,所以才在政府的號召下,干脆就直接生產了?!?/p>
除了口罩、口罩機,
格力甚至開始了護目鏡、測溫槍的生產,
“這些其實不賺錢,
但國家有需要,
我們就去做?!?/p>
為了生產這些此前格力從未做過的產品,他們集結各方專家沒日沒夜地設計、調試,10天設計出66套模具。
才開售三天的格力口罩到月底全面投產時,將達到100~200萬片左右的產量。
這個特殊的春天里,幾乎全世界都籠罩在疫情的陰影之下。
疫情沖擊之下的制造業,2月10日就復工的格力無疑有最深的體會。
從首日復工以來至今,格力電器已經陸續有13000人到崗,占總部員工近半數。
格力在復工之前便從那時還太平的國外買回來數百萬的口罩,卻在運輸上被卡住了。
開工在即,工人需要,
工廠需要,
人民需要,
董明珠當即轉變思路,
“國家需要的,
就是我們要做的。”
此后,格力電器除了武漢基地不復工外。
陸續復工的工廠加緊生產溫度計、口罩機、護目鏡、殺病毒空氣凈化器等一系列抗擊疫情的產品。
從風雨中走出來的董明珠太明白,這個時候喊困難毫無用處,揪心于眼前的損失也沒用,我們能做的,只有直面疫情。
是啊,
災難與不幸面前,
逃避不一定躲得過,
面對不一定就最難過。
一直以來,關于董明珠總是充斥著各種評論,好的壞的,不計其數。
但這個女人卻從不在意。
一路風雨兼程,從格力的一個毫不起眼的銷售員,走到了如今董事長的位置。
更把格力做成了世界500強,家用電器穩居世界第一。
成績如此,她卻一次又一次在媒體前直言:“企業家如果為了利益什么賺錢做什么,那這個所謂的‘企業家’是配不上這個稱呼的。
企業家要有家國情懷,需要有社會責任感來支撐。
只會賺錢的不叫企業家,只能叫商人?!?/p>
這位錚錚鐵娘子,
說到做到。
在越來越多企業投入制造口罩,
但多數為一線人員提供的背景下,
格力是為數不多為民眾提供口罩的企業,
雖然每人每天限購一盒,
但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無數人的壓力。
眾所周知,從1月初開始,全國已有3000多家企業開始涉足醫療器械業務。
然而各種成本加起來,于他們而言這并非什么香餑餑。
雖然中國疫情控制已見成效,但大洋彼岸噩耗卻不斷傳來,對于口罩等物品的需求依然只升不減。
截止3月11日,意大利確診病例過萬,伊朗確診病例9000例,主持人在直播時下跪哭求民眾不要出門…
沒有人能想到,這場戰役竟成了全球人民的戰爭。
就在小編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
加拿大5500萬個N95口罩存貨
被曝全部過期。
而近一個月內,韓國對醫用口罩的需求量高達7650%,KF94口罩售價更漲到了每個4000韓元(約23.3元)。
意大利10天內就已經把10年的口罩庫存用光了,口罩的價格早已經從疫情前的10歐分(約0.76元),漲到了10歐元。
哪怕價格這樣飆漲,仍是有價無市。
跨界抗疫,靡然成風。自從2月初五菱宣布轉產口罩后,越來越多工業巨頭紛紛加入。
比亞迪、廣汽、吉利、紅豆、三槍等企業相繼轉戰投入到抗擊疫情的隊伍中。
截至3月2日,包括普通口罩、醫用口罩、醫用N95口罩在內,全國口罩日產量達1.16億個,比月初高出整整12倍。
到3月1日,富士康累計交貨達400萬只;
3月10日,中國石化在初期上馬10條熔噴布的基礎上,再加6條生產線,一旦全部投產,將滿足3000刀片醫用平面口罩原料需求。
在一罩難求的現下,賣手機的、賣家電的、賣衛生巾紙尿褲的、賣衣服的,無不轉產口罩。
連以做豆制品出名的清美都加入“戰場”。
都說商人重利輕別離,在大是大非面前,又有哪個企業家能忘記:先國而后家。
生命之于利益,企業家的良心讓他們時刻謹記:重于泰山之生命,防控就是企業最大的責任。
無論是哪個行業的生產線,所有人都轉頭為疫情而戰。
古語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就是中國當代企業的擔當。
一舉一動難道是為了名利嗎?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里,疫情并沒有完全過去,還有無數人仍被疫情的恐慌包圍著,大佬們又如何不明白無以為國,又何以為家。
唯有眾志成城,終能戰勝這場疫情。
-END-
本文由益美君原創
--END--
提示:若該內容侵犯您的原創權益,請點此通知作者
登錄分享讀后感、意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