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喜馬拉雅FM里聽過楊絳先生的《在書里“串門兒”》節選,最近手機用的多,接觸的人和事多,也心血來潮寫篇在手機里串門。
楊絳先生寫到:
我覺得讀書好比串門兒——“隱身”的串門兒。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者干脆另找高明,和他對質。
不問我們要拜見的主人住在國內國外,不問他屬于現代古代,不問他什么專業,不問他講正經大道理或是聊天說笑,都可以挨近前去聽個足夠。
我們的手機串門比讀書串門更廣闊,首選愛串的是微信群,在各類微信群里,有養生類,攝影類,服裝類,美容類,茶藝類等比較專一的群,也有雜七雜八的廣告類購物類微信群,還有家庭類,工作類的固定群,有的群是必須要加入的,有的群是被動拉入的。
因為每個群主的性格不一樣,經營群的理念也不一樣,不舍得退出的群是因為內容吸引人,群友比較合得來。我主要關注的群有五大類,喜歡攝影,看美照,因為和群主不認識,沒有交流,所以我只悄悄的進去,看到喜歡的照片自己收藏留用。另一類是茶藝群,群主是我的老鄉,我雖不懂茶道,但喜歡茶的靜,茶的雅,當然也就可以碰到同頻的一群人,看看制作茶壺的工藝,聊聊喝茶的感受,學學泡茶的方法,一群人一壺茶,手機里串門,手機外品茶,線上線下融為一體。
第三類是同學群,尤為熱鬧的是初中花果山群,隨便一個話題,就能侃半天,這個群也曾給我帶來許多快樂和靈感。第四類是點時代軟文群,朋友們從各類公眾號里轉載文章到點時代里,我們在這里交流轉載方法,轉載心得,有人聊有人看,進來串門的也不少。
最后一類是我的藏藥泡腳養生群,我加了好幾個這樣的泡泡群,看他們分享泡泡知識,看他們聊天,搶他們的紅包,也把他們的內容轉發到我的群里。
這些群就像許多大家庭,我們被邀請進群,就可以隨便了解他們的生活,文化,認識他們的朋友。有緣的我們會互加好友,除了在群里串門,輾轉到朋友圈串門。看他們轉發的文章,看他們的生活動態和感悟,比群里更真實更全面。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地方,我們每個人都愛串,那就是公眾號。根據個人愛好口味的不同,我們都各自關注不同的公眾號,滿足著我們精神的需求。我最喜歡的兩個公眾號是人文繁峙和青音約,一個是家鄉的味道一個是心靈的慰籍。
當然除了在微信里串門,還到各大APP里瀏覽,手機為我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一個電話號碼,一個微信號可以帶領我們踏入不同的領域,科技類,生活類,人文類,新聞類,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只要有精力,手機里隨便串,隨便轉,隨便聊,結識不同性格的人,不同檔次的人,不同工種的人,端著手機串門,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當然也要時刻注意,網絡里不要被迷惑,不要上當受騙。
--END--
登錄分享讀后感、意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