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指揮部
今天上午,人民日報鐘聲再次發文——《磋商嚴重受挫,責任全在美方》。
文章指出:
在兩國已就大部分問題達成一致的階段,美方得寸進尺,堅持不合理的高要價,堅持不取消經貿摩擦以來加征的全部關稅,堅持在協議中寫入涉及中國主權事務的強制性要求,并進一步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美國霸凌主義態度和極限施壓手段暴露無遺,信守公道正義的中國豈能屈服!
通過人民日報近期文章的風向,以及商務部出臺的“不可靠實體清單”制度。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官方現在的主基調,基本都是在為“打”造勢。
這是一個分水嶺,它標志著中美經貿戰即將進入第三個階段:中國戰略反攻階段。
從2018年3月28日經貿戰全面開打以來,這場人類史上規模最龐大的經濟貿易戰,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三個階段用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話來說,是這樣的——
美帝國主義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講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講理,要是講一點理的話,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勺尩幕虿荒懿蛔尩?,看準時機讓。美國蠻橫無理時不能讓步,虛張聲勢時不能讓步,不起作用時不能讓步,讓步必須能扭轉局勢。
第一階段,是美國戰略進攻階段,這時的美國是很傲慢的。
2017年下半年,在美國智庫提交相關報告后,特朗普就屢屢放話要跟中國打經貿戰,最常見的言論就是“中國從美國身上賺走的太多太多,我需要改變這種情況”。
中國歷來的態度是不想打經貿戰的,于是就把特朗普請到北京來,不僅以極高規格接待他(參觀故宮),還在此行中簽訂了2500億美元的大單,購買產品涉及到半導體、能源、農業產品。除了美國禁運的軍事裝備,基本上能買的我們都買了。
這份訂單對特朗普而言,絕對是一份很大的政績。
首先,你說中美經貿逆差太大,需要改變這種情況。OK,現在2000多億美元的大單,夠不夠填補經貿逆差的?其次,你特朗普上任第一年就拿下這么大的單子,不論是對選民抑或是對資本集團,都能留下一個不錯的印象。
可以說,中國為了避免打經貿戰,川普的面子是給足了的。但這貨是典型的西方政客思維,他認為中國的好態度就是不敢打,還想漫天要價,于是在18年3月打響了第一槍。至此,中美貿易戰進入以美國主動進攻的第一階段。時間大致為3月22日美國對華啟動301調查,到11月兩國元首在阿根廷的會晤。
這一階段,中國的態度主要是以談為主。只要能避免經貿戰,我們可以在不涉及到核心利益的問題上,適當的做一些讓步。
為什么中國不想打呢?有兩個因素,一個是內部、一個是外部。
內部因素是去年經濟壓力較大,環保和產能過剩的問題,需要長時間來解決。
外部因素是中國非常明白,一旦經貿戰打響,美國內部的鷹派就會借此契機,將中美間的經濟對抗升級成全方位的“冷戰”,所以中國當時的主基調是“談”。
5月17日,中美就經貿戰達成共識,雙方一致決定不打經貿戰,并取消之前對美進口商品的反傾銷反補貼措施。這個時候達成的協議,應該是對美國比較有利的。但就在十天之后,美國又突然撕毀協議,重新開啟戰端。
美國之所以毀約,主要與白宮內部的派系之爭有關。
特朗普當局的白宮有三大派系:
第一類是以財長姆努欽為代表的主和派,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鴿派。他背后的利益集團,是華爾街和硅谷那批在全球化浪潮中大賺特賺的企業。
第二類是以萊特希澤和納瓦羅為代表的主戰派,也就是鷹派。他們的訴求很簡單,我就是看不慣中國,必須要以經貿戰為契機,全面遏制中國的崛起。按照網上的說法,此二人是對華鷹派中的鷹派,恨不得掐死中國。
第三類就是特朗普和商務部長羅斯。
特朗普作為靠民粹主義起家的總統,必須是鷹派。但與萊特希澤那幫鷹派不同的是,身居高位的他需要顧及很多東西。
他要顧及共和黨的基本盤的利益,也就是軍工、能源集團的利益。同時也要兼顧硅谷和華爾街的利益,畢竟華爾街所掌控的美國股市,在GDP的占比高達26%。與此同時,出于2020年大選的考慮,他還要兼顧農民與中產階級的利益。
去年中美發表聯合聲明時,明顯是鴿派占了上風,見好就收,不然中國也不會這么快就和美國簽訂協議。但萊特希澤那派非常不滿,堅持說姆努欽出賣了美國的利益。比如美國媒體曾有報道稱,姆努欽在沒有其他工作人員的陪同下,私會中方代表。
特朗普這個人也很有意思,具有聰明的政治智慧,從鼓吹民粹主義將希拉里斬落馬下,就可見此人的水平非同一般。但在對外交往中,又經常用做生意的思維處理問題。
萊特希澤和納瓦羅要想撕毀協議,必須要經過特朗普的許可。
那他為什么會支持呢?
因為特朗普堅信,在中國面臨經濟轉型的壓力下,通過鷹派那套極限施壓的方法,可以從中撈取更多的便宜。所以他就默認了萊特希澤撕毀條約。后來的新聞大家也看到了,美方的貿易談判代表,從鴿派的姆努欽換成了鷹派的萊特希澤。
雙方談談打打持續了半年,最終在阿根廷G20峰會上達成共識:爭取在90天停火期內,解決經貿沖突。由此,中美經貿戰進入第二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是戰略相持階段。這時的美國內心充滿了焦慮,同時也蠻不講理。
為什么焦慮?跟一條報告有關。
3月6日,美國商務部發布《2018年美國貿易白皮書》。數據顯示:過去一年美國貿易逆差總額為6210億美元,對中國貿易逆差總額為4192億美元,虧損創下18年以來最高紀錄。
特朗普發動經貿戰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削減美國角磨機逆差,但逆差卻越打越大。
按照經濟學角度:關稅會推高產品成本,而隨著成本上升交易額將會出現下降,也就是中美經貿逆差縮小。但在關稅倍增的經貿戰大環境下,美國對中國經貿逆差不降反升,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即美國企業與人民高度依賴中國的產品。
美國當初撕毀協議時,認為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可以轉向從東南亞、印度等地進口。很顯然,他們低估了中國作為全球供應鏈終端國的身份。誠然,鞋子、衣服之類商品美國能夠從東南亞進口,但美國很多工業產品的零部件,卻只能從中國進口。
這個時候,美國內部分歧進一步擴大,姆努欽堅持談判,并放出想來北京磋商的風聲。
但萊特希澤那派卻想以快打慢,意圖用極限施壓逼迫中國盡快簽訂一個利好美國的協議。于是就有了一系列愚蠢至極的舉動,包括將涉及中國主權的條約寫入協議、對華為展開“斬首”行動
事態發展到這個地步,中國算是全看明白了:當前的美國正處于毛主席說的蠻不講理、虛張聲勢的階段,堅決不能讓步。
所以中國的態度出現了很明顯的變化。比如針對姆努欽想談判的表態,中國直接回懟道:沒誠意,來也白來,談也白談。
一句話:既然你美國反復無常,那老子也不想談了。
如果真的想談呢?
很簡單,中國的態度是這樣的:中美達成協議的前提是美國取消加征的全部關稅。意思是你不做出讓步,這協議就沒法談。
而在不讓步的同時,還要予以強硬的反擊,爭取打出對中國有利的協議。
但是,在各方利益牽扯頗深的全球化時代,大國間的攻防易手必須要做到萬無一失,否則就可能向特朗普那樣,步入騎虎難下的局面。所以,中國在展開戰略反攻前,需要做一系列的準備。
具體包括四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輿論
近日,人民日報鐘聲接連發表十數篇抨擊美國霸權主義的文章。但凡懂點歷史的人都知道,能享受鐘聲“日常發文”待遇的國家,未來前景很不妙。同時,新聞聯播的國際銳評,對貿易戰的表態也趨向日常。
這種輿論造勢主要有四個作用:一是威懾國內買辦投降主義;二是向帝國主義展示中國堅決抗戰的意志;三是調動民眾一致抗戰的決心;四是在國際上樹立起美國出爾反爾的負面形象。
第二個層面是經濟貿易
中國人打仗,向來講究一個師出有名。美國既然把經貿戰打到其他領域,中國也要有相應的制裁措施。中國這個出師的名義,就是商務部即將出臺的“不可靠實體清單”。有了這份清單,中國在制裁美國企業時,合法性就有了保證。
第三個層面是民生
民生是最受經貿戰直接影響的領域,因為中國自美國進口的產品,90%都屬于民用。
這方面,中國也有應對措施。
比如北京市于5月13日出臺糧油供應和價格波動應急調控預案,而糧油的基礎原材料大豆,正是中國自美進口最多的農產品。再比如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在5月29日指出:我們應做好短期石油斷供準備。
第四個層面是軍事
歷史的經驗表明,美國在與他國進行大規模對抗時,它的進攻往往不會局限于一個方向。比如當年跟中國在朝鮮打仗時,美軍艦隊就在臺海鬧事。再比如美國跟俄羅斯在中東打仗時,還通過石油價格戰對俄羅斯經濟造成重創。
同樣,美國在這次史無前例的經貿大戰中,對中國的進攻也不局限于經濟領域。國際輿論、南海、臺灣等層面均有涉及。
其中最為典型的動作就是,在中美經貿談判前,美艦就會到臺海或南海施壓。
于是,在6月2日香格里拉峰會召開前夕,山東、河北、山西等多個北方省份,均發現有不明飛行物掠過。根據我的判斷,該飛行物要么是戰略導彈、要么就是高超音速飛行器。再聯系到遼寧海事局發布的禁航令與山東省的地理位置,答案不言而喻。
從當前的情況來看,中國已經做好了反擊前的大部分準備。只要對美國的制裁落地,就標志著中美經貿戰正式進入以中國戰略反攻為主導的第三階段。而中國在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以打促和,逼美國回到談判桌前,簽訂一份有利于我們的協議!
寫在最后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韜光養晦”,使中國遠離戰爭、讓國民得以享受和平的美好。
然而,部分國民沉迷于欣欣向榮的和平環境,對國家與民族的生存危機開始麻木不仁。
你看,有多少投降派的言論在戰火前紛飛四起。
你看,有多少為西方歌功頌德的文章在網上到處流傳。
在此,我們需要特別的感謝美帝國主義。
是它,用持續的挑戰威脅,喚醒了一個大國民眾的尚武精神與愛國激情。
是它,不斷用欺凌霸道的活生生事實,讓中華民族再次面臨“最危險時刻”而高度團結一致,做好長期抗美救國、保家衛國的準備。
朋友們當以銘記——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華復興任重道遠!
--END--
提示:若該內容侵犯您的原創權益,請點此通知作者
登錄分享讀后感、意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