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女人真曰批视频播放/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人成北岛玲/国产福利永久在线视频无毒不卡/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 日本在线视频www鲁啊鲁

返回

被貧富差距“殺”死的成年人

被貧富差距“殺”死的成年人

訂閱 2019-2-18


被貧富差距“殺”死的成年人

栩先生 


文 |  孫慕林&李栩然

來源 | 栩先生(ID:superMr_xu)


01


今天我講三個真實的故事,分享一下關于貧富差距的思考。


第一個故事。

 

下班回家的時候,路過樓下水果店,想買個西瓜。


老板正坐在柜臺后面拿手機看視頻玩游戲,看見我抬了抬頭,我說老板來個西瓜,老板就朝著旁邊正做作業的女兒說:「去給挑個西瓜。」


女兒乖巧地放下筆,帶我走到西瓜們的面前,眼睛在西瓜中逡巡一番,盯上一個,熟練地拍拍:「這個好!保甜。」


女孩走到收銀機前,熟練地幫我上稱,打票子,我付過錢,隨口問老板:「閨女多大了呀?」


老板說:「初三。」


「學習好不好?」我問。


「好著呢,可惜明年得回老家上學。」


我拎著西瓜出門,手機響,我的學生給我發了微信:「老師,你能不能把作業多留一點給我,我明天出發去亞馬遜,有一段時間不能上課了。」


我打字回她:「去亞馬遜訪問嗎?又要打商賽?深圳亞馬遜還是美國的呀?」


小姑娘回了我一個哭笑不得的表情:「秘魯的亞馬遜。」


我才想起來,是我們與南美一個 NGO 聯合的活動,孩子們去南美開展公益活動,主要作用是刷簡歷,為申請美國的 Top 10 做準備。


近幾年朋友圈流行些爆款格言,比如什么:「比你優秀還比你努力」、「正在被同齡人超越」。


其實真正的差距,并不是顯現在努力不努力上,而是兩個人付出了同樣的努力,不必說結果,其中一個人的努力的內容,另一個人想象都想象不到。


豪車豪宅奢侈品,那只是貧富差距的結果。


而教育,則是貧富差距的分化器,是守衛貧富差距堡壘的護城河。


里面填滿了一具具奮力想要越過的枯骨。


以前總聽我媽說:


「別輸在起跑線上。」


她不知道,縱使起跑迅猛,耐力持久。


有些人,與你根本沒有在同一條跑道上奔跑。


我回頭望了一眼水果店里守在榴蓮旁邊寫作業的小姑娘,她很認真地低頭在寫作業。


燈光那么炫目,身影那么單薄。



02


這是知乎好友孫慕林曾經給我講的,一個這幾年來對他觸動最大的事情。


去年 8 月的時候,他把這個故事發到了知乎上,閱讀過千萬、點贊的人接近 60000,這數字讓他都吃了一驚。


文章下面的點贊數第二多的評論是:


沒辦法!出生就決定了將來的命運,也決定著一個人的思想。

所以每個人都是哭著從娘胎里來的。


這大概也是大部分人最多的想法,因為出生寒微、所以認慫認命。


但少有人反過來理解這個問題。


教育的差距既是貧富差距真正的護城河,但同時也是拉近貧富差距最重要、最可靠的途徑。


這也是為什么每年的高考都能牽動那么多人的心,因為教育的公平才是最大的公平。


在中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已經從 1978 年的 0.7% 升到了 2015 年的 43.4%。


這意味著我們遠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更多地享有受教育的機會。


七八月的時候,電視里滾動播出一些剛考入大學、需要資助的寒門學子名單。


他們大都來自于西部或者老少邊窮地區,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考出了驚人的分數,最終拿到了 TOP 級名校的通知書。


我在看的時候就一直想,這些人現在看著雖然艱苦、寒磣甚至窮酸,但只要十多年的時間,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有機會一步跨越進入到大城市里的中堅層。


就如同我身邊很多優秀的同事或者同學一樣。


他們不可能一下子就超越別的家庭幾代人的積累,但在他們這一代卻已然改變了命運,也就改變了家庭財富的原始格局。


孫慕林在知乎講的那個故事的下面,點贊第二的評論道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但更多人的還是愿意相信努力的結果,因為點贊第一的評論是這樣寫的:


慢慢來嘛,一下跨幾個階層肯定不現實,這個賣水果的小姑娘能在一線城市站住腳跟就算成功了,她的下一代再努力給她的孫子輩創造去鍍金的條件。


愚公說子子孫孫無窮盡也,放棄努力才是悲哀的。

 


03


上面那個故事里,其實還藏著一個很多人沒有讀到的細節。


每天在水果攤前做作業的小姑娘并不悲哀,真正悲哀的是,她爸爸不愿意停掉游戲,而是讓女兒停掉作業去應付顧客。


貧窮是既定條件,沒有選擇,但一個家庭怎樣對待和教育自己的孩子是可以選擇的。


所以有了第二個故事。


我公司里認識的一個同事。


作為早來京奮斗的外地人,已經努力了十多年,天天加班加點,很拼命。


現在年近四十,終于在北京站穩腳跟,有車有房,已經算是很成功的了。


而為了讓自己的下一代能有更好的教育,他費盡心力終于將自己的閨女送進了一所全北京非常有名的公立幼兒園。


幾年前的六一兒童節,他請假半天去幼兒園參加閨女學校組織的活動,在教室后排的心愿墻上拍了幾張照片。


心愿墻上貼滿了花花綠綠的小紙片上,那是班上小朋友寫的「六一心愿」。


中午回來后,他把照片給我們看,這些才5歲多的小朋友,用各色彩筆在小紙片上歪歪扭扭地寫了一些字。


小朋友當然不會寫那么多漢字,所以很多都是夾雜著拼音什么的,為了方便大家閱讀,我全部用文字表示了。


「好想再去一次夏威夷啊」

「上次媽媽帶我去迪斯尼,好好玩,想變成白雪公主」

「我想讓爺爺奶奶夏天繼續帶我去法國度假」

……


內容記不太清,但差不多就是這些意思。


那個班一共二十來個小朋友,寫的內容驚人一致,說到出國、大餐、度假,這些在我小時候看來簡直天方夜譚的東西,就像是去隔壁家借個醬油、下頓吃蛋炒飯一樣隨意自然。


我看得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公司里,還有個部門經理的小孩在北京另外一所非常有名的小學上學。


有一年小學要開運動會了,我看到他發到公司群里的照片,感覺跟亞運會開幕一樣隆重、大氣、國際化。


開幕式在奧體中心舉行,儀仗隊升旗,中國奧委會副主席宣布開幕,宋世雄老師解說,焦劉洋、武大靖、仲滿等十多個奧運冠軍帶孩子們比賽,國家跆拳道表演……


不好意思,因為沒有要到授權,所以不能直接發他拍的照片,我上百度也沒有找到圖。


但我估計總有北京的朋友知道我說的是哪里。


有一次午飯時說起小孩兒的暑期活動,經理不無郁悶地說:學校要組織孩子集體赴美國旅游半個月,還要求父母至少有一人陪同。TMD,這是當我們這些家長都不用上班掙錢啊。


但我知道,他沒說出來另一句話是 —— 那些孩子的家長里,就是有很多不用每天上班也能掙很多錢。



04


很多人以為,透過這個故事我想說的是財富帶來的,教育之外的一些差距,比如人生經歷、眼界等等。


然而并不是,我想說的是,我的同事們在孩子身上其實已經付出了能付出的全部。


他們奮斗了那么多年,拼盡全力讓自己的下一代和那些真正的「X二代」們站在一條起跑線上,然后才發現,這不過是更清楚地看到巨大財富差距的另一個開始。


如果他們因此而覺得失落或者沮喪,是很正常的。


這大概也是很多奮斗到這個層次的人的想法,因為自己上升乏力,所以只能把所有的希望和壓力寄托到下一代身上。


但慶幸的是,我的同事并不這樣想。


他們的心態很好。


他們所做的,其實只是在已有的基礎上,盡可能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條件。


就像他們的父母曾經在一窮二白的家庭中,也省吃儉用供他們上學一樣。


因為他們來自于一個健康、包容,而且愿意為孩子付出又不給孩子更多壓力的家庭,所以,他們也知道怎樣對待自己的下一代。


這種原生家庭良好的風氣和氛圍,遠比一個家庭有更多的財富重要。


之前看到知乎里有人討論,為什么《紅樓夢》里賈家衰敗得那么快。


有人一針見血地指出: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后繼無人,到了第三代、第四代基本除了混吃等死,關鍵時刻一個能頂事兒的都沒有。


人們常說「富不過三代」,就是因為很多富裕家庭的風氣從第二代就已經開始變壞。


家庭的風氣不正,再多的財富都可能會被幾代人就敗得精光。


北宋明相寇準,公正嚴明、不畏強權,在訂立澶淵之盟中立下大功。但因為家庭生活奢侈,致使后人也養成了驕奢淫逸的風氣,家業很快敗光。


司馬光在家訓中,專門舉了寇準的反例來教育后人,說他:豪奢冠于一時,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


所以,那些當年在幼兒園心愿墻上寫下出國旅游、吃大餐的小朋友們,如果只是平常地分享快樂,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他們中有部分是為了攀比或者炫耀,這樣的風氣就值得警惕了。


小孩子年幼無知,他們的做法其實反映的是所在家庭的風氣。


孩子從小的炫耀里,必然藏著父母一輩的無知與傲慢。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善和不善固然重要,但家庭教養日「積」月累帶來的變化更為關鍵。


同事的閨女在讀完幼兒園后順利升入了一所知名小學,上次帶來參加公司的年會,眉清目秀、大方懂事、成績優異。


我想起,幾年前他參加閨女幼兒園家長會時,拍的心愿墻照片。


上面有一張是他閨女寫的紙條,寫的是:


「我想我爸爸每天都能早點回 jia,不要那么 xinku。」



05


第三個故事。


是我老家的一個親戚。


家在大山深處,打著赤腳上學,一路讀到研究生畢業。


畢業后進了一家大企業,今年三十大幾,是個項目團隊的負責人。


他一個人的收入差不多要養六個人,兩個還沒上小學的孩子,全職帶娃的愛人,一貧如洗身體不好的農村父母。


即使這樣,他居然還在工作的城市買了兩套房,一輛好車。


壓力雖然不小,但在目前的收入條件下,他并需要怎么拼盡全力就能解決生活中的絕大多數問題。


他就是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人,也沒有特別優秀的學歷,只是工作比較努力。


很長一段時間里,他的人生經歷都在激勵著我。


只要想一想,十多年前他上大學的時候還需要辦貸款,回家坐火車從來都是二十多個小時的硬座;再看看他現在過著的富足的生活。


這樣的差距和對比就足以讓人相信,一個家庭貧困的理工科「寒門學子」,只要進了一家好企業,努力學習工作,一樣可以在大城市里活得有尊嚴。


而他當年進的那家企業,名字叫華為。


一個收入基本可以和付出成正比,更敢于給員工發錢的公司。


雖然他也經常吐槽華為壓力大、加班多,但要他離開是做不到的。


從這點講,華為不知道拯救了多少年少時因家庭貧寒而自卑的人,給了這些腳踏實地工作的普通人,一條走向中產的機會。


我當年剛剛對華為感興趣的時候,經常潛入他們的「心聲社區」,其中有兩類帖子出現頻率很高,讓我震驚。


一類是團購買房、買寶馬車的帖子,還有一類是征婚帖。


不是華為男征婚,是一堆優質女生在心聲社區找男朋友。


而這樣的公司,居然不要求員工感恩。


在華為,我們不需要員工感恩,如果有員工覺得要感恩公司了,那一定是公司給他的東西多了,給予他的多過他所貢獻的。—— 任正非


每當想到這點,我就不得不認為,在中國,華為確實是一家很偉大的公司。



06


親戚在華為十多年,收入每年都在增長,股權分紅很多時候還會超過工資。


華為之所以能做到這樣,不是因為「大方」。


是因為它每年的營收增速基本超過了 20%,2017 年的利潤是 BAT 的總和還要多。


全球市場上的華為,幾乎就像是當代中國的一個化身。


八十年代,華為剛成立的時候,只不過是深圳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完全無法和愛立信、阿郎、北電之流完全無法匹敵,只能是采用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獲得一席生存空間。


這之后的華為悶頭搞科研、干實事,從 2G、3G,逐步逼退了在中國稱霸一時的阿爾卡特、朗訊和西門子。


4G 時代,華為甚至超越了當年不可一世的思科和愛立信。


然后在即將到來的 5G 時代,通過技術的創新和積累,終于站到了世界科技的浪潮之巔。


厲害到,西方國家不得不采用從圍追堵截到專利訴訟,直到野蠻抓人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來遏制華為。


這樣的恐懼、敵意和重視,才是華為真正的價值所在。


去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華為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除了本身的企業文化、管理外,最核心的,是搭上了一條破浪前行的航母身上。


它趕上了中國經濟大發展的高潮,通訊基礎設施的大量更新為華為帶來了巨大訂單。


華為高速發展的三十年,也正是中國高速發展的三十年。


像華為之類公司的發展和成長,更多的是分享了與時代、國家共同進步發展的機會。


所以,任正非早在多年前就為華為定下了準則:必須使員工的目標遠大化,使員工感到他的奮斗與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命運是連在一起的。


為偉大祖國的繁榮昌盛,為中華民族的振興,為自己與家人的幸福而努力奮斗。


《異類》這本書里曾經統計過:


人類歷史上最富有的 75 人中,有五分之一出生在 1830 年到 1840 年的美國。那是美國蓬勃發展的時代。


而中國的富豪,則大部分出生在六七十年代,因為趕上了改革開放和互聯網浪潮。


我需要為大家科普一下的是,中國歷史上所謂的「盛世」,其實就是家中有余糧,沒有餓死人。


要是遇到戰亂,動輒就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史書里最可怕的場景,最細思極恐的記載,不是什么兩軍對壘、皇權心術,更不是什么政治斗爭、后宮攻略,而是「草根木皮皆盡,以人為糧」。


這樣的人,史書里專門有記載,叫「兩腳羊」。


魯迅說:黃巢造反,以人為糧,但若說他吃人,是不對的,他所吃的物事,叫作「兩腳羊」。


你看,雖然如今是 2019 年,但幾乎所有人都在感嘆普通人活著不容易。


但歷史上多數年代,普通人是連「人」都做不成的。


生在當下,我們更應該是慶幸而不是抱怨。


什么時候你是個中國人呢?當你在任何時候看到中國取得的巨大成就落淚時,你就是個中國人了。—— 任正非



07


現代社會里,財富的差距無處不在。


但我們的視角卻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家庭,然后陷入無窮無盡的自怨自艾中難以自拔。


為什么我爸媽干的是又臟又累的活,讓我在同學面前怎么抬頭?

為什么他們連一臺蘋果都給我買不起?

為什么我家里沒有大房子?

為什么……




貧富的差距重要嗎?


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如何去思考貧窮或者富裕,以及用什么樣的視角去看待這樣的差距。


貧窮和出身并不可恥,富貴而沒有知識也不光榮。


人最不能決定的,是生存的大環境,是一個大的社會趨勢,出生在戰亂年代,怎么做都是命如草芥,怎么選都不過是為了茍活于世。


我們首先必須認清的,是現在的我們,幾乎已經趕上了歷史以來最好的時代。


今天所面臨的坎坷和考驗,也都是發展道路上必然要經歷的。


逆襲的道路,怎么可能敲鑼打鼓、一帆風順?


認清了這樣的大趨勢,就知道該如何同向而行而不是背道而馳。


其次不能選擇的,是原生家庭。


一個家庭有什么樣的家風,什么樣的氛圍,父母對待孩子是什么樣的態度,對自己而言,基本上是很難改變的。


那是上一代人的事,成年之前的你無能為力。


很多人甚至于成年之后都難以擺脫原生家庭的束縛,豆瓣上曾有過一個小組叫「父母皆禍害」。


里面分享的內容,讓人觸目驚心。


所以,成年后的每個人都需要對自己的家庭進行一次深入、客觀、徹底的反思,從原生家庭的視角里跳出來,打開自己的心結,拆掉思維里那堵看不見的墻。


然后,如果可以,盡量對自己下一代更包容一點。


事實上,我們真正能夠把握和選擇的,只有自己的學習。


通識教育只能管到你的中學,連大學都很難管到。

 

你需要在課本的教育之外,學習如何去拓寬自己的格局。


什么是格局,我思考了很久,總結為三句話:


就是一個人看問題的高度,

分析問題的深度,

以及解決問題的法度。


格局大的人,看問題總是會站在更全面的視角,不會簡單鉆牛角尖;分析問題會觸及本質,不會淺陋的「因為所以」;解決問題的時候深思熟慮謀定后動,而不是粗暴的「三七二十一」。


貫穿這一切的,就是我們的思維方式。


千萬不要在還能改變的年齡,就選擇了自我封閉。


思維方式不改變,人生的命運永遠也得不到改變。這樣的命運,當然也包括了財富的命運。


歷史不能選擇,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


我相信,決定貧富差距的,從來都不是一瞬間的事。


所以歸根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貧富差距。


百年看國家,十年看家庭,其余的大半輩子,都是看你自己。



- The End -


本文轉自有匠心的原創公眾號:栩先生(id:superMr_xu)。作者李栩然,知乎個人成長、職場干貨等領域40萬贊大V;微信上最會寫毛澤東的人。特別擅長將個人成長干貨與歷史人物故事相結合,觀點獨特、內容有趣,每一篇閱讀都是十萬+。喜歡他的文章,推薦同步關注他的個人公眾號“栩先生”,后臺回復“個人成長”或“毛澤東”。一定不虛此行。原標題:哪一個瞬間,讓你突然感受到了貧富的差距?


--END--

提示:若該內容侵犯您的原創權益,請點此通知作者



繼續奮斗,勇往直前!

手媒體廣告虛位以待

評論

登錄分享讀后感、意見、建議

想免費發文?點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