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經典韓劇《請回答1988》里讓大家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旁白。
這句話會擊中許多為人子女的內心吧,我們歌頌母愛的偉大,把母親奉上神壇,可是只有做了媽媽的人才能體會:天知道,當媽有多難。

01
孩子睡覺是個大問題,越哄越不睡;
孩子喂米粉,拼命反抗不吃;
孩子不聽話,讓他往東非往西;
親子閱讀,孩子坐不住也聽不進去;
……諸如此類,舉不勝數。
能帶娃,不代表會帶娃。
因為不理解寶寶行為背后的心理,很多父母正在傷害自己的孩子。
育兒和發展必不可分,身體發展和心理發展緊密聯系,學習發展心理學的基本知識,了解人畢生的發展規律。
既能把握好最重要的那幾年,也能處理好一路成長的關系。
英國精神分析師溫尼科特的母嬰關系理論中提出“足夠好的媽媽”,他的原詞叫做“good enough”,翻譯過來的話就是剛剛好。
所以,有人把它翻譯成足夠好、剛剛好,剛剛好的意思就是父母親允許自己不那么好,不那么完美,曾老師把它翻譯成就是60分。
孩子在子宮時,我們是100分的媽媽,
24小時無微不至的照顧。

孩子出生后,我們是90分的媽媽,
環抱他,輕搖他,
給予熟悉的子宮環境,溫暖他。
孩子2-6歲,我們是80分的媽媽。
孩子6-11歲,我們是70分的媽媽。
……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我們的分數越低。
這個分是距離的分,
從沒有距離到有距離。
這個距離不是要疏遠,
不是不關心、不照顧,
而是給孩子一個有距離的擁抱的空間,
讓他在那個空間里,去摔倒去爬起來,
看到自己的能力,
而不是看到媽媽的能力。
所以,足夠好的媽媽,
就是做得了保姆也做得了保安。


02
很多人可能是第一次做媽媽,總覺得不能虧待孩子。孩子餓了、哭了、生病了等等,就會覺得非常地內疚。
可是,不管你做得多么好,孩子不可能不生病,不哭泣,沒有意外,比如摔倒、劃傷、被別的更強壯的小朋友欺負等等,這些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無法避免的。
所以,你即便抱著一個“做完美媽媽”的心態,只要你的孩子不是生活在一個封閉的家庭中,他要接觸這個社會,就一定會遭受挫折。足夠好的媽媽,會對自己的孩子有一個挫折教育。
這也是溫尼科特提出來“足夠好的媽媽,培養出來的孩子就有足夠的能力去承受、耐受挫折。”
但是它的前提是你跟孩子的關系是有足夠的愛為基礎的,其次是孩子在遭受的挫折是他可以承受的范圍。
比如說孩子在幼兒園跟小朋友打架受傷了,或者孩子被老師罰站了等等,諸如此類的事情,“完美的媽媽”可能就會特別地自責和內疚。
為什么?
因為她覺得孩子跟別人打架,是自己沒教育好或者害怕孩子受傷,孩子成績不好丟了自己的面子,等等。
她會有無窮無盡的這樣的一些煩惱和焦慮。
另外孩子在一歲半、兩歲的時候,剛學會走路,可能會非常地興奮,喜歡自己走。
這時候,如果媽媽怕摔倒、磕著碰著,太多地去抱孩子、扶孩子,實際上是干擾了他探索世界的樂趣。

所以,“完美的媽媽”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因為她不允許意外發生,但是只要把孩子交給社會,很多情況又是無法避免的,即便是在家里,也無法阻止孩子偶爾感冒、摔倒等等,因此她就會做得非常的艱苦。
“完美的媽媽”這種情緒追溯起來,往往可能是跟她早年的經歷有關。
第一可能是因為自己小時候父母做得不夠好,留下陰影,內心就暗暗地發誓將來一定要做一個特別好的媽媽,不讓孩子受一點傷害;
第二種可能是自己同樣有要求完美的媽媽,對自己從小保護得特別好,要求很嚴格,內心就形成了這樣一個完美媽媽的形象,覺得以后自己也要這樣做,因為她學不到其他的方法。
一個想做完美媽媽的人,多半是控制力超強的媽媽,她將使孩子喪失許多生活的體驗,孩子失去成長的空間,個體性成長被扼制……
所以完美的媽媽,培養出來的孩子往往會有一些心理方面的問題。
如果說在“壞媽媽”(指孩子哭死也不管的媽媽)和“完美媽媽”(指無微不至關心著孩子的媽媽)之間有一個過渡的話,足夠好的媽媽應該在其中間的位置。在這個意義上,“足夠好的媽媽”翻譯成“剛剛好的媽媽”更好:
壞媽媽 → 足夠好的媽媽(即剛剛好的媽媽) → 完美媽媽


03
孩子與媽媽的鏈接,從懷孕那一刻起已悄然發生。
懷胎十月,經歷痛苦而幸福的分娩,孩子離開母體,而情感上的鏈接卻始終保持,媽媽與孩子相處互動模式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你真的了解孩子嗎?
你能讀懂孩子的行為嗎?
你能理解他們的要求嗎?
你是不是有時候對孩子的要求,表現出不耐煩?
你是不是不理解,他們行為背后的原因?
其實,
讀懂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
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
了解孩子最真實的想法。
-----------------------------------------故事會:禪堂里的小偷-------------------------------

禪堂里新進來一位年輕的行者,習氣非常惡劣,尤其經常偷竊別人的東西,雖屢經勸導,卻不知悔改,引起所有住眾不滿,紛紛向住持和尚投訴。住持每次聽了,都只是「哦!哦!哦!」輕描淡寫地帶過去。
時間日復一日過去,這位行者依然故我,住眾們多次反應,住持和尚也都是「哦!哦!哦!」地應著。
最后,大家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向住持和尚抗議:「如果他不走,我們走!」
老和尚緩緩開口:「你們要走實在很可惜,如果他走了,也很可惜。即使你們要走,我還是決定留他下來,因為你們無論走到那里,都懂得約束自己,不犯過失,但是如果佛門都不能包容他的錯誤,一旦讓他回到社會,只會做更多的壞事,傷害更多的人。你們難道一點顧念社會的心都沒有嗎?我會耐心地等待,直到他改過的一天……。」
所有住眾聞言,都慚愧不已。那位行者在門外聽到這番對話,更是感動得痛哭流涕,從此,認真修道,成為禪門的棟梁。他就是后來的八方禪師。
”
—————————————友邦倍呵護,孩子一輩子的守護。壽險顧問路先生:13798239423—————————
登錄分享讀后感、意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