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世界,不存在真正的感同身受?
作者 | 高琳
來源 | 有意思教練(ID:MessageCoach)
前幾周開會,說到下一期講故事訓練營要怎么做的時候,我和小編意見相左。幾個來回以后,我已經沒耐心再繼續說服她,于是武斷結束討論。
下班回家路上,老公Hubert問我:“你有沒有注意到,今天開會的時候,你很強勢、很急,都沒等小編說完她的話。”
我當然有意識到,因為我不是今天很急,是每天都很急。是的,我就是那個強勢的老板、老婆、老媽!
”什么都白送還怎么做生意,你們一個個都想做好人,就只有我得操心這一公司的人工資怎么付!”
心里雖然感到自己錯了,但是嘴上還是想替自己辯解,而且越說越氣,越說越委屈,眼淚已經在眼眶里了。
這時候,Hubert伸出一只手,摸了摸我的頭說:“嗯,我知道當個CEO你也不容易?!?/span>
一個“我知道”讓憋在眼眶的眼淚嘩啦一下決堤了。我感到自己被看見了一半兒。
01
什么是共情?
歌手王源最近在一次綜藝節目上唱道:“這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的確,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冷暖自知。所以真正做到和別人感同身受是很難的,然而這并不代表我們不能帶著同理心去試圖共情他人。
共情不是同情,同情是高高在上的往下看對方的處境,然后說:“真可憐!”
而共情是以平等的姿態,設身處地站在當事人的角度上,去感同身受他的內心感受,尊重、接納并表達出來。
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將心比心,讓對方感受到被看到。
要做到共情就需要有同理心,而如果我說同理心是一種化學反應你相信嗎?
同理心的產生和催產素有關。催產素(Oxytocin)是一種神經肽類激素,由垂體后葉分泌,在分娩和母嬰關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但它并非女人的專利,男女均可分泌。催產素可以使人更加利他、慷慨、有同理心,并且更加愿意去信任他人。
然而,想想你上一次被你的老板、老公、同事共情到是什么時候?我在做教練的過程中也發現,共情的能力可能是當今領導者最缺乏的能力。
所以,究竟是什么阻礙了他們的共情力呢?
02
什么阻礙了我們的共情力?
哈佛商業評論有一篇文章講到阻礙領導者產生共情的三個誤區,看看你是否也中招?
1) 你那點兒苦算得了啥?
當你的下屬跟你說,“我快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了,其他部門都不配合我”。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
你會不會想:“就你?還來跟我說你工作量大?你怎么不看看我有多忙?你那點兒壓力跟我比起來,算個屁???”
想想看強勢的領導們之所以能坐在那個位子,靠的就是要拼、要贏、要爭第一,以至于恨不得比慘都要贏!
其實,痛苦不是競爭。別人的“慘”不必一定要超過你的“慘”,才有資格獲得你的共情。
2) 你那是自作自受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在公司里我們要為結果負責。
所以當員工說其他部門不配合的時候,你心里會想說:“你早干什么了?平時沒有花功夫跟對方搞好關系,那怪誰呢?這不是你自作自受嗎?”
這樣的想法,背后的邏輯就是事情的發生必須是當事人完全無過錯,才能獲得他人的共情。
可如果按照這個邏輯,那你永遠無法共情他人,因為任何一件事情的發生,多多少少是和當事人有關的。
也許是用錯了方法,選錯了人,也許就是一念之差錯過了最佳時機。
人生在世,誰能無過呢?做錯了,難道就不值得被共情了嗎?
3) 你不能像個受害者
父母,尤其是男孩的父母,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堅強一點,不要遇到屁大點兒事就像個受害者一樣唧唧歪歪。
比如孩子在學校受了同學的欺負,倍感挫敗和委屈,回家向父母傾訴。
而抱著以上信念的強勢家長,不是進入批評模式就是進入好為人師模式 —— “那你得想辦法??!我跟你說吧,你得這么做……”。
可是,如果一個人的痛苦沒有被看到,他的能量就會一直用在和這個負面情緒去抗衡,完全沒有辦法聚焦在解決問題上。
而此時,如果試著去共情對方,看到他的挫敗和委屈,反而更能幫助他看到自己應對問題的能力。
03
如何提升共情能力?
說了這么多,那怎么提高共情能力呢?我們也經常被HR要求在領導力培訓課程中加上這個內容,但是老實講,有方法,無訣竅,全靠修。
1、 放下自己:
共情的前提是能夠放下自己,如果你帶著屬于自己的認知、觀點、評判、期待去看待他人,你是不可能達到真正的共情的。
然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從自己的有色眼鏡來看這個世界的。
我們對別人,對事情的感知和判斷全是基于我們之前的種種經歷,家庭/教育背景,和現在的角色——屁股決定腦袋。
這個有色眼鏡像是長在我們身上,成為了我們的一部分,我們甚至都意識不到它的存在,而這就是最大的問題。
就像我和小編討論中,我是公司的CEO,要對最后的利潤負責,想讓我把我的有色眼鏡拿下來,這是不可能的,除非這家公司不是我開的。
但我可以做的是什么呢?
我可以做的是覺察到自己的有色眼鏡,暫時摘下它,帶著尊重的好奇心去了解小編透過她的有色眼鏡看到的是什么?
其實,后來我才明白小編想的是,通過免費課程可以更多引流,跟我的想法不過是異曲同工而已。
屁股的確決定腦袋,但這不代表腦袋不能歪過頭看看別人眼里的世界。
2、放下評判:
說的簡單但做起來難,因為阻礙我們好奇心的還有我們對他人的評判。
TED上最受歡迎的講者之一,社會科學家布倫-布朗(Brené Brown)在她的新書“Daring to Lead”里講到有兩種情況是人們最容易陷入評判:
一種是你最沒有安全感的領域,比如對我來講——教育孩子。
所以無論我兒子發生了什么,我都會聯想到自己,在內心里評判自己。
而當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好媽媽的時候,就會看他哪兒哪兒都不順眼,然后就會把我的評判和自己的受傷,像甩鍋一樣甩給他。
另一種是這事兒是你最拿手,最擅長的領域。
比如做課這件事,相比起小編,我肯定是專家,因此當我們討論的時候,我難免會陷入“你懂啥?”的評判。
就像我的有色眼鏡一樣,除非你是神,不是人,否則很難真正放下評判。但我們可以做的是提高自己的覺察。
當你意識到自己的評判的那一刻,就已經放下了評判。
3. 傾聽感受并表達出來:
下周一我14歲的兒子要自己一個人坐飛機回西雅圖看奶奶,而那天我和Hubert 卻要在上海講課。
當他聽說我們都不會去機場送他時,很不樂意。
看到這個平時頂嘴挺man 的家伙也有犯怵的時候,我心里剛想說:“這有什么的?這條線路咱們不是已經走過N多次了嗎?不就是T2進去右轉.....”
不知道是我的催產素分泌了,還是平時做教練修煉多了,那一刻,我覺察到了自己的評判,暫停了我的好為人師模式。
我問他:“我知道,是有點兒害怕,對嗎?” 他點了點頭說:“媽媽,我能從一進機場就跟你視頻嗎?” 我抱了抱他說:“當然可以!”
當你能放下自己的好為人師,放下自己對他人的評判,深度傾聽。
這時候你的注意力是完全放在對方身上的。 只有這樣才能聽到對方說出來和沒說出來的情緒、感受、需求。
而當你用“我知道”把它表達出來的時候,對方就會感到被看見。即使你沒猜對,也給了對方一個澄清的機會。
因為被看到是每一個人最底層的需求,無論對方是多么強勢的人。
總結
其實,那天Hubert 只看到了我一半兒的感受,而另一半更深層的感受是“羞辱”。
自己教溝通、領導力,但是現實工作中卻無法像自己教的那樣做一個“教練型領導”,這讓我感到“羞辱”,好像我是個大騙子!
那天讀到布倫-布朗的書時,看到這位研究領導力20多年的社會科學家在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以后感嘆道:“教領導力可比做領導容易多了!”
我釋然了,誰說我就應該是完美的呢?也許我應該共情一下自己,告訴自己 “我知道,這的確很難,但重要的是我已經在路上了!”
共情不僅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選擇。
你隨時可以選擇放下自己,放過他人。
- The End -
高琳,從500強企業高管到高管們的教練,著有職場暢銷書《職得》,創立“有意思教練”,為職場人士打造“成長加油站”,全面提升溝通能力、情商、戰略思維、影響力,公眾號:有意思教練(ID:messagecoach)
--END--
提示:若該內容侵犯您的原創權益,請點此通知作者
登錄分享讀后感、意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