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心理主筆團 | 笛子
“你對你的性生活滿意嗎?”
最近,我在幾個群里和女性朋友們聊了這個有點“敏感”的問題。
得到的回答大都是:不滿意。
“生了孩子之后,一個月0-2次,像例行公事?!?/span>
“從來不知道性高潮為何物?!?/span>
“他只顧自己舒服,從來不顧及我的感受,做完就睡死過去,我覺得自己像性愛機器。”
“每天工作忙得焦頭爛額,回家只想躺尸,根本沒精力過性生活?!?/span>
……
唏噓。
90后,二三十歲的年紀,我身邊的女性朋友們對性生活已經如此消極。
對性生活不滿意,也不愿意和丈夫或男友溝通,或擔心打擊他,或覺得這話題難以啟齒,只要兩個人感情好就行,性生活可以將就。
女性這樣的想法非常普遍。
對于性和愛,女性總是有太多的羞恥感。傳統(tǒng)觀念認為女性是圣潔的,性是可有可無的,談論性是不要臉。
她們不敢說「我想要」,不敢享受性。越來越多人寧愿步入“低性欲婚姻”,甚至無性婚姻,更別談性高潮了。
在《海蒂性學報告:女人篇》中揭露了一個殘酷現(xiàn)實:只有少數(shù)女人通過“性交”達到高潮,大多數(shù)女人只是在男人面前偽裝自己達到高潮。
于是,就有了那句“男女之間沒有純友誼,除非結婚”的玩笑話,很多夫妻是搭伙式過日子,床上是兄弟,床下是室友,純潔得不得了。
但,如王小波所說:性是人類最原始的自然需求,和吃飯睡覺一樣,簡單而美好。
在性生活不滿意的背后,是女性滿埋藏很深的欲望、羞恥感,和對性與愛的誤解。
最近我看了一部改變了無數(shù)女性性生活的電影,處處有性,但絕不低俗,每個女性都可以在里面思考自己到底想要怎樣的性生活。
它就是——《波蘭愛經》。
這是一部傳記片,改編自波蘭女性學專家米夏琳娜·維斯洛卡(以下簡稱「米夏」)的真實故事。
01
女性常常認為,愛比性重要
在親密關系中,很多女性覺得愛比性重要。
這也是很多人可以忍受無性婚姻的原因。
米夏也是如此。
她是生物學專業(yè)的學生,一次和閨蜜旺達在野外偷看生物專家斯塔澤克光著身子游泳,她和斯塔澤克一見鐘情,墜入愛河,進入婚姻。
婚后,兩人在學術上有很多共同語言,精神上高度契合。
但唯一的不幸是:性生活非常不和諧。
丈夫性欲旺盛,但在做愛時很粗魯。
在一次性生活中,蠻橫進入米夏的身體,她完全沒有任何享受,一直用雙手抵觸,不斷叫「停一下」,但丈夫當做沒聽到。
最后,米夏用力把他推開,他很生氣地下了床,大罵粗話,踢東西。
他責怪米夏:「你至少假裝一下很享受」,「你不愛我了」。
米夏委屈地說:「我當然愛,只是一直都很疼」。
丈夫依舊堅持:「你明知道我想要」。
但米夏之所以對性生活這么抵觸,只因為兩人的第一次丈夫就很粗暴,讓米夏一直感覺到很疼。久而久之,當丈夫要和她親熱,她寧愿借口看書來躲避。
后來,米夏找到了一個即可以解決丈夫性需求,又可以讓自己不再被性生活折磨的「好辦法」。
建立開放性關系,實行「一夫二妻」。
因為正好米夏的閨蜜旺達也喜歡丈夫,她讓旺達和丈夫享受肉體性愛,她和丈夫保持精神交流。
她堅信只要有丈夫的「愛」就足夠。
甚至可以看著閨蜜和丈夫在床上翻云覆雨,絲毫不吃醋,和閨蜜親密無間。
很多女性和米夏一樣,對愛的需要比性的需要強烈,性更像是愛的附屬品。
性學大師李銀河在《中國女性的感情與性》中指出,在感情與性的關系方面,女性與男性相比似乎更看重感情。
在有情無性的立場中,性是她們獲得愛的加分項,而不是真正享受身體的權利。
更激進的,甚至認為情與性是相互傷害、相互對立的。
如果兩個人在一起太快發(fā)生性關系,就會懷疑他是不是只想睡自己,而不是真的愛。
或者在性生活中,總是擔心自己身材不好,怕性器官不完美會被嫌棄,而得不到對方真正的愛。于是便流行起剃陰毛和陰唇整形手術。
或者用伴侶的滿意度來衡量自己的滿意度,讓丈夫滿足了,自己就有了價值感,得到了愛。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那么多女性愿意縱容伴侶在外風花雪月,在丈夫出軌后,可以選擇大方原諒,且行且珍惜了,「能回家就好」成了愛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但,有愛乏性的親密關系,真的幸福嗎?
02
有愛無性,或有性無愛,無法長久
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提出了著名的愛情三角理論,認為愛情由三個基本成分組成:激情、親密和承諾。
激情是愛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緒上的著迷;親密是指在愛情關系中能夠引起的溫暖體驗;承諾指維持關系的決定期許或擔保。
具備三個基本要素的愛情,才稱為「完美式愛情」。
缺了其中一個,或許可以表面維持,但關系終究是搖搖欲墜。
米夏、丈夫和閨蜜平衡的三角關系,被孩子的突然到來慢慢打破了。
旺達意外懷孕,為了不讓外界懷疑,讓孩子有一個合法身份,米夏也跟著懷孕。旺達生了一個兒子,米夏生了一個女兒。
米夏依舊沉迷于自己的學術研究,長期不回家,和丈夫的精神交流漸漸疏離;旺達在家照顧兩個孩子,柴米油鹽醬醋茶,讓她身心疲憊,加上無名無份,再也無法醉心于享受純粹的性愛。
米夏攤牌:「我也有被愛的權利,擁有一個只愛我的人。」
丈夫也變心了,甚至已經向旺達求婚。
得知這個信息,米夏崩潰。
丈夫口口聲聲說只愛她一個,但一直在為了滿足性需求沾花惹草。
哪怕米夏允許他和閨蜜發(fā)展性關系,因為米夏不讓他碰,或者兩人會同時來月經,他還在外面找了三十多個女性發(fā)展婚外情。
最終,丈夫被米夏趕出家門,閨蜜也帶著兒子離開,米夏帶著女兒生活。
只有愛,沒有性,或者只有性,沒有愛,都不是完整的親密關系。
哲學家羅素主張感情與性的和諧共存。
他曾描述有愛的性行為與單純的性行為的區(qū)別:
"愛情使我們整個的生命更新,正如大旱之后的甘霖對于植物一樣。
沒有愛的性行為,卻全無這等力量。一剎歡娛過后,剩下的是疲倦,厭惡,以及生命空虛之感。
愛是自然生活之一部,沒有愛的性行為可不是的。"
03
做身體的主人,才能從愛走向性
這段婚姻結束后,米夏成了一名婦科醫(yī)生。
在一次下鄉(xiāng)問診中,米夏邂逅了此生摯愛,朱雷克。
朱雷克徹底改變了她對性生活的恐懼,在他的引導下,享受了前所未有的美好的性高潮,天旋地轉。
他和前夫完全不一樣,會給她做充足的前戲,照顧她的感受。
會用欣賞的眼光贊美她的每一寸身體,鼓勵她穿裙子,學會展現(xiàn)自己的美,讓她真正愛上自己的身體,做身體的主人,去感受性愛。
甚至,她學會了主動索取性,變得「如狼似虎」。
米夏才知道,在性愛分離之外,還有更和諧緊密的狀態(tài),是性愛合一。
自己作為一個婦科醫(yī)生到處指導病人改善自己的性生活,卻從來不會享受性愛。只因和前夫性生活不和諧,就放棄了欣賞和探索自己的身體,并且試圖遠離男人,是多么愚蠢而無知。
如廖一梅在《柔軟》中所言:“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她不是不喜歡性,只是沒遇到真正了解她,欣賞她,體貼她,和她在性生活上完美配合、共同探索的人。
女性也可以通過性來取悅自己,享受生命的。
但這段看似完美的親密關系也有很大的瑕疵,朱雷克是有婦之夫,他終究要回歸家庭,米夏也決定放手。
多年以后,得知朱雷克在一次意外中死亡,米夏當場暈厥。
她永遠失去了她的愛人。
回去之后,回想過去種種,她流著淚,顫抖著雙手開始寫作自己的書籍《性愛的藝術》:
“只有那些與我們攜手共進退的愛人,才能給我們安全感和自我價值的認同。”
才能幫助我們在性與愛中,看見真實的自己。
04
缺失的性教育,每個人都需補上這一課
米夏為什么要寫一本關于性愛的書?
因為她自身的經歷,加上在做婦科醫(yī)生和性學研究時,目睹大量女性在性問題上遭受的種種痛苦,都揭露了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xiàn)實——
性教育缺失。
當時波蘭的性教育有多匱乏呢?
有人結婚 2 年還是處女,找米夏問:怎么生不出孩子?
有人從未有過性高潮,不敢自慰,覺得那是羞恥的。
有人的丈夫喜歡性虐,她有時很害怕,卻不知道該怎么解決。
有人懷不上孩子,而被丈夫嫌棄。
她們根本不了解自己的身體,以性為恥,也不懂保護自己,數(shù)不清的女性因為意外懷孕而私下墮胎導致大出血。
她給女患者治病,普及性知識:讓不懂保護自己的少女學會使用安全套,教苦于沒有懷孕的夫人嘗試自慰,讓性虐的將軍太太學會在性交過程中使用安全詞,設定底線保護自己……
她也給男性做治療,告訴他們尺寸不重要,重要的是想象力和正確的技巧。
她奔波于各個城市做性教育演講,當眾展示避孕套的使用方式。因為她都能碰到排斥性的女人,無論處女,還是已婚女性。
為什么?
因為害怕懷孕。
“我們想要孩子,但最好的情況是我們能決定什么時候生育,這就是避孕的意義。”
這是女性的權利,不是義務。
女性不是一個取悅男性的性愛機器,一個傳宗接代的生育機器。
但這本旨在教所有人如何正確面對性,了解性,享受性,掌握自己的身體,如何正確避孕的書,在出版時卻遭到來自政府、宗教的多面壓力,四處碰壁。
當時關于性方面的書都是由男性撰寫,性方面的權威人物也都是男性,女性的話語權是缺失的,米夏的書無疑在挑戰(zhàn)男權。
當時,這本書被當做“淫穢讀物”,指責書中滿是露骨的性愛內容和非學術的語言,他們義正言辭:
談論性會導致家庭分崩離析。從沒有人在行政層面談過國家在性方面的缺陷。
米夏氣憤地問男文化部官員:你知道你來自哪里嗎?
他遲疑地說:我來自華沙(一個地名)。
米夏留下一句:「你來自陰道。」
每個人都來自陰道。可笑的是,一個孕育生命的地方,卻被認為是「骯臟的」、「羞恥的」。
經過種種努力,終于爭取到有出版的希望,但出版社卻還在挑剔,比如“陽具”一詞出現(xiàn)太多,插圖的性生活體位過于露骨,還要求刪除“女性高潮”的章節(jié)。
米夏不肯屈服,她認為高潮是最關鍵的一章。
不一定每次都要達到高潮才是美好的親密關系,但每個人都有權利擁有高潮,知道如何達到高潮。
沒有高潮,就沒有《性愛的藝術》。
她不愿意閹割自己的作品,屈服于男權社會對女性的性壓迫。
當她以為出版無望時,有人把書稿從出版社偷了出來,偷偷印刷售賣,大街小巷,人手一本,改變了無數(shù)波蘭人的性生活。
最后,《性愛的藝術》得以正式出版,以700萬冊的發(fā)行量,成為性學界的暢銷書,后來被翻譯成多種語言銷往世界各地,影響了全世界對性的認識。
她讓我們認識到,生而為人,應該徹底了解自己。
做自己的身體的主人,學會愛自己,每個人都可以在性中獲得愉悅,享受我們生來就有的權利。
寫在最后
李銀河曾說:我國現(xiàn)代社會已經不乏大方談性,但是卻很少人正確談性。
中國性學會理事長徐天明甚至犀利指出:“中國的性盲比文盲還多。”
直到今日,還有無數(shù)人羞于談性,不敢談性,不許談性。
依然不知道:性并不可恥,無知才是。
這真的很可悲。
希望每個人,都能夠真正在愛中找到自己。
用米夏的一句話說:我就是性革命本身,而且正走向高潮。
每個人,都是自己一生性革命中最偉大的斗士。
世界和我愛著你。
參考資料:
[1].電影《波蘭愛經》.
[2].《銀河連載:<中國女性的感情與性>——感情與性的關系》,李銀河,2018.09.09.
- The End -
為你推薦
弗洛依德說:性本能是人一切活動的動力。
然而,性教育的缺失,讓我們在性方面有太多的困擾與壓抑,這背后都是一個苦苦掙扎的個人,或一段面臨危機的婚姻愛情,而我們的壓抑、忽視、隱忍,只會讓問題越發(fā)嚴重。
渴望性愛,但又覺得無比罪惡、嫌棄自己,怎么辦?
相處久了,失去了激情和性欲望,性生活不和諧怎么辦?
該怎么給孩子做性教育,讓她懂得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這次,壹心理請來中國權威性學大師李銀河老師,她將30年性學研究濃縮成一堂終生受益的課程——《52堂性學課,人人都需要的性愛錦囊》,推薦給你。
課程已幫助近6000人,解決性困擾,樹立正確的性觀念,收獲和諧緊密的愛情。
↓ 長按掃碼開始學習 ↓
分享邀請卡可拿獎學金哦
值得讀推薦
?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全文 ?
--END--
提示:若該內容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權益,請點此通知作者
登錄分享讀后感、意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