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間斷對個案的心理咨詢中,我察覺我的青少年來訪者會有一個變化持續性的尋求。在此基礎上,我會引導他們去尋求更正面,他們能勝任的事物。 這種尋求可表現于科學、技術方法的學習中。 表現于歷史和小說等文學的探討或某比賽規則的公平中。 表現在藝術作品的真實和再創造的熱愛中。 甚至某些少年犯表現在服罪的真心實意和承擔義務的可靠性中。 另外在心理咨詢過程中,我發現青少年的這種尋求很容易被誤解,而且常常也只是被他本人模糊地察覺出來的。 因為青少年總是要同時掌握社會原則的多變性和多變的原則性(社會發展)。 先天經驗不足的他們,在決定做某事之前常常會走極端,使用抗議,或者暴力。 △ 港專校長陳卓禧怒斥不尊重國歌學生 (被利用)特別是有時在意識形態混亂和同一性混亂的邊緣上,這些極端不僅包括叛逆的,而且還包括了不正常的、犯罪的和自我毀滅的傾向。如果他們找我做心理咨詢,我只能先去診斷這些孩子心理上的幼稚原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支配著他們的行為,他們心理的小孩還要哭多久。然后探尋是否有機會可以使他沉侵于某個吸引他的其他社會問題中,從而發現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匹配到現有的社會文化中去,融入更積極的學習生活工作中來。 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講,度過自我同一性危機,需要完成身體素質,理解和認知能力,性的統一。 青少年不滿足的追尋及其充沛的精力最普遍的表現是對運動的渴求。它表現在一般性的“忙個不停”“拼命追趕某些東西”或是“到處亂跑”上,也表現在精力充沛地工作、全神貫注地運動、瘋狂地跳舞、到處漫游以及胡亂使用飛跑的動物和機器等方面。它還表現在參與當時的運動(不論是地方騷亂中的造反還是重大意識形態勢力的示威和戰斗),僅僅由于他們有感到“被運動”和感到是在把某些事物推向公開未來的需要。很明顯,香港不少港獨社會團體提供許多意識形態前景和生動活潑的運動(跳舞、游戲、游行、示威、騷亂)等儀式化的聯合,其目的就是要拴住青少年為它們的歷史目標服務。這些如同國泰的小集團,會如跳梁小丑般一度聯合來,進行無聊的運動、無恥的愚弄、殘忍的惡作劇和違法的斗毆等等,誘導香港青年來滿足自己的階級需求。這種小集團的瘋狂,不能期待其自行解散,一定要采用嚴厲的手段打擊,解散,再以個人身份進行心理輔導,才能讓陷入同一性危機的青年人從這種泥潭中脫身。 不僅僅是香港,在任何一個城市,很多大學生都會表示:走出校園后,發現原來社會并沒有這么友好,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兩個字。很多人會變得無助,失望。 不去適應社會的變遷,而像現如今的香港青年一樣,陷入同一性混亂中,終究是無法解決問題的,阻擋社會發展的洪流必然會失敗,這也是我們認為香港必然會度過危機的根源。亂港青年,回頭是岸,往后一步是懷抱,往前一步是深淵。參考文獻: EngineeringIdentity Development Among Pre-Adolescent Learners ——Brenda M. CapobiancoLateadolescent identity definition and intimate disclosure on Facebook ——Zayira Jordan-CondeBeingan adolescent with a cochlear implant in the world of hearing people: Coping inschool, in society and with self identity ——Rich S,Levinger MInfluenceof Genetic Risk Information on Parental Role Identity in Adolescent Girls andYoung Women from Families with Fragile X Syndrome ——McConkie-Rosell, AllynHeise - The End -
登錄分享讀后感、意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