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報告稱,“中國 35 歲以下的年輕一代,有 56% 的人未開始儲蓄,開始儲蓄的 44% 的人中,每月平均儲蓄僅 1389 元。”楊超越在《奇葩說》自爆,她月薪只有 800 塊的時候,看到一條 700 塊的裙子,買完感覺擁有了全世界。四川一名妻子因沉迷網購各種名牌包、香水、衣服等,欠下 30 萬巨債,把丈夫逼到跳樓。
我有個舊同事,實習工資只有 800 塊的時候,就分 24 期買 8000 多的 LV 包,還說“一個月只要還 300 多,就算窮點也要對自己好”。
《人民日報》曾總結現代人的生活狀態:能買吸塵器就不用掃帚,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麥;租房得獨立廚衛,還要帶落地窗的那種······
卻沒想過,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物質享受,是“自殺式消費”,把自己推進債務的萬丈深淵。一發工資,交房租水電,還花唄、借唄、信用卡……每一分錢都安排得明明白白。匯豐銀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0 后的負債額是月收入的 18.5 倍。已經工作的 90 后,人均負債 12 萬+。同齡人買車買房還有存款十幾萬,自己工作幾年 0 存款,賬單永遠還不完,焦慮到頭禿。
我們總是被灌輸“人就要對自己好一點”,“年輕時不享受,等老了再擁有就沒有意義了”的觀念,好像不超前消費就是對不起自己。結果,變成了一個表面光鮮亮麗,背地里負債累累的“隱形貧困人口”。
紀錄片《等一等,互聯網》中, 24 歲的小何畢業于某 985 大學,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原本人生順風順水。買遍買各大廠的旗艦款手機,各種數碼產品,名牌包,車子……大一之前,他覺得吃肯德基是一種奢求。有錢之后,他可以隨心所欲地吃肯德基,好滿足。他不得不做了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月薪 3000 ,每個月父母補貼生活費,吃肯德基再次變成奢侈,苦苦存錢還債。因為,“在 30 歲之前,我的人生不屬于我自己。屬于那些 P2P 經營者。”
當我們沉溺于過度超前消費時,享受到短暫的歡愉,卻不曾想過,是在拿自己的未來做抵押。
而你很窮的時候,生活就只剩下“生存”這個意義,人生經不起一點點的風浪,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
你不敢輕易換工作,一停工就會被催債的逼到無路可退;
于是,你用盡所有力氣,也只能應對“貧窮”這個現實,越來越窮。這里所說的窮人,不是貶義,而是心理上認為自己擁有的物質不足以滿足自己的需要的人。大腦處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當你的心被你眼下的“稀缺”占滿,就沒有富余的心力可以顧及其他,去看見和觸及更廣闊遙遠的世界。所以,當你的思維被眼前的貧窮占滿,而沒辦法做長遠的財務規劃時,就會在消費或做決策面前更加愚笨和沖動,深陷窮困無法自拔。
阿蘭·德波頓在《身份的焦慮》中認為,貧困是一種羞恥。“貧窮最根本的特征,貧困最令人痛苦的地方,并不是它所導致的身體上的受苦,而是他人對貧困狀態的負面反應所導致的羞恥感,是貧困狀態違反了亞當·斯密所稱的‘既定的社會體面原則’所產生的羞恥感?!?/span>
總有一些聲音在提醒你,有房有車才是成功的,穿大牌衣服、背大牌包才有面子,用水果機才是潮流,男友給你買某大牌口紅才是愛你……我們都是社會性動物,害怕被比較,卻總是不自覺地和別人比較,通過外界的評價去滿足自我價值感。你做不到,感受著和別人的差距,就會覺得自尊心受挫,好失敗,好丟臉,好自卑。于是,我們為了外界定義的“身份象征”,自己越是沒有的,越是要去擁有,跟風地囤積很多根本不需要的東西:到過期都用不完的口紅、積灰塵的 kindle 、堆雜物的跑步機……但這些“體面”、“精致”、“品味”真的是我們需要的嗎?是誰來定義它們?我們趨之若鶩,心甘情愿地落入別人塑造的價值觀圈套里。再者,為了緩解“稀缺”造成的焦慮,我們會出現焦慮消費,也就是“補償性消費”。一些消費行為不是由某種特定的客觀消費需求引發,而是為了彌補某種心理缺失或自我威脅,是一種純粹的心理性消費。你想買買買,有時候并不是因為你需要,而是因為你心里有空虛、不滿、悲傷……比如,和丈夫吵架,為了彌補情感空虛而去買買買;孩子成績不好,為了擺脫焦慮而瘋狂給孩子報班補課……其實,通過自己的努力緩解焦慮,追求精致體面的美好生活本沒有錯。但用信用卡、花唄、借唄、各種消費貸分期,過度追求超過自身承受能力的享受,把自己的人生搞得越來越窘迫,只會讓我們的焦慮越來越嚴重。
首先,你永遠不可能滿足外界的身份標準,與其總是和別人比較,滿足別人的要求,不如關注自己的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們的很多欲望總是與自己真正的需求毫無關系。過多地關注他人(那些在我們的葬禮上不會露面的人)對我們的看法,使我們把自己短暫一生之中最美好的時光破壞殆盡?!?/span>
再者,要有全局觀,站在人的一生的大格局去看待眼前的困境,一時的窮、寒酸、生活粗糙,反而是人生的調味劑。
最后,對我來說,解決焦慮很重要的方法,是為自己積累足夠的金錢來對抗人生未知的風險。
德國心理學教授邁爾思認為,現代人應該教育孩子擁有三種財富能力:正確運用金錢的能力、處理物質欲望的能力、了解匱乏與金錢極限的能力。這些能力背后隱藏的最重要的思維,是學會為自己負責,自力解決問題。我們和同齡人拉開差距的,不是不夠努力,而是我們的金錢思維系統不一樣。不管你承不承認,這都是一個事實:世界上 90% 的問題都能用錢來解決,剩下 10% 的問題,也能用錢來緩解。
我是封賀,為了讓更多人消除理財焦慮,過上更富足自由的人生,我創辦了微淼商學院。
剛畢業的時候,她每天就靠吃青菜、泡面維持生計。認識她的時候,我就問過她:雖然你工資低,但也不至于吃不起飯呀?她有些懊惱地告訴了我原由:大學期間,她消費不節制,用了一些網貸平臺,現在欠下了兩萬的債務。當時我就讓她學習理財,她還反問我:“財”都沒有,理啥呀?減少壞支出:關閉螞蟻花唄,停止使用信用卡,控制消費欲;
增加好支出:把每月10%的工資用來投資自己,努力提升工作技能;
半年后,小梅找到我,向我匯報她現在的財務狀況:還清了債務,還攢下了一萬多塊錢!
并且,照目前的收益率來看,年底能有 5 萬的凈資產。
她還說,只要搞懂了理財的底層邏輯,想要過上富足的人生,真的不難!現在的小梅,不說生活條件有多好,最起碼實現“食物自由”了。亞洲首富李嘉誠也主張:20 歲以前,所有的錢都是靠雙手勤勞換來, 20-30 歲之間是努力賺錢和存錢的時候, 30 歲以后,管理財富、駕馭金錢的重要性逐漸提高。
這些年來,至少有上萬人來找我開始學習管錢、駕馭錢的技能,他們中有太多人迫于生計、病痛、孩子上學的壓力,不得不苦苦掙錢,甚至借錢。跟風黨:人買亦買,結果每天早晨看著錢蒸發,省吃儉用存下來的錢貶得一塌糊涂……菜鳥黨:嘗到了甜頭,一股腦地加碼,卻發現自己成了“接盤俠”,最終虧得血本無歸! 懷疑黨:想收益好,又怕買到有毒的產品,糾結多年啥也沒做,白白錯過了翻身致富的機會。
工作黨:工資明明在漲,但存款一點也不見漲,月光卡奴天天當,啥也沒干錢就不見了……
你有想過嗎,你之所以越努力越窮,不是因為你笨,而是因為你用錯了方法。為了讓更多的投資小白,能夠增加工資以外的收入,微淼商學院研發了一套《小白理財訓練營》,通過 12 天的學習,讓你一次性了解理財的底層邏輯。課程中,所有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都替換成為了簡單、有趣、易理解的人話。從 0 開始,教你一步步解決理財問題。12 天小白理財訓練營已經開到 603 期,累計幫助來自全國的 200 萬+用戶,從零開始,陪你邁出理財第一步。
學員有知名企業的投資人、百度、滴滴、美團等大公司的高管;有寶媽,也有年近花甲的老人。他們都因為這門學費為 12 元的課程,顛覆了幾十年的金錢觀念,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有學員減少“壞支出”,通過理財,每年多結余 10 萬元;
也有人因為學會了投資,安心的去開個小店,實現埋在心里的夢想
登錄分享讀后感、意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