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上方 壹心理 , 回復"女性"
免費獲得人手必備「女性自我保護手冊」完整版電子書
壹心理主筆團 | 碗仔
你有沒想過,不結(jié)婚老了怎么辦?
朋友說,自從和前男友分手后,一直空窗期,她越發(fā)覺得,很有可能一輩子一個人過了。
不是不渴望婚姻,也談過幾任男友,但最終都因為各種原因,分手收場,心累。
她說:“這幾年,我總是嚷著要找個對象,卻從不會主動勾搭,也懶得接受別人的告白”。
她感覺單身挺好的,卻又常常羨慕別人成雙成對。
她曾想過,“如果這輩子都不結(jié)婚,老了的時候,生病沒人照顧,死了沒人知道,怎么辦?”
其實,有這種煩惱的人,不止她一個。
我曾收到一個讀者留言:“不想結(jié)婚,不想生孩子,害怕父母過世后,自己孤獨無助,怎么辦?”
她害怕自己晚景凄涼。
就像日本紀錄片《無緣社會》里,那個 79 歲的老太太若山缽子。
她一生都沒有結(jié)婚。
年輕時,她是位護士,非常獨立。憑借著自己的能力,賺錢買了一套公寓。
因為當時工作忙,還要照顧年邁的媽媽,耽擱了婚姻,所以一直單身到現(xiàn)在。
媽媽去世后,她沒有親朋好友,唯一依靠的,只有自己。
感冒了沒人照顧,只能在家靠喝水過一周。
得了癌癥,無依無靠,做完手術(shù)更沒法出門,只能開始強迫癥似地囤東西。
因為,她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又會病倒。所以,冰箱里總是塞滿 3 個月的食物。
就在我很佩服她的勇氣時,她卻說,即便我是個很要強的女人,想到自己孤獨終老還是會掉眼淚。
盡管她早就提前給自己預約了一塊合葬墓地,那里葬著 400 多個跟她一樣孤獨終老的人。
可還是會擔心,“我死在這個房間后,化成一堆白骨,都沒人知道”。
想想都覺得可怕。
而那些與她感同身受的年輕人,不是沒想過妥協(xié)。
有人拼命相親,爸媽牽線的、相親網(wǎng)站勾搭的,朋友介紹的......只要差不多的,各方面合適的,就可以接受了。
他們只想在 30 歲前結(jié)婚生子,給未來一個保障。
還有更多的人, 30 歲還沒結(jié)婚,因為害怕被剩下,害怕孤獨終老,成了“單身焦慮患者”。
似乎,所有人都在提醒你,不結(jié)婚的人,老了真的很慘。


很多人被逼婚的時候,都聽過這么一句話:
“我和你爸現(xiàn)在還能照顧你,等你老了,我們不在了,你要怎么辦?我們擔心你會孤獨終老啊!”
于是,婚姻成了大多數(shù)人心中,避免孤獨的最佳避難所。
但,真的是這樣嗎?
小說《一句頂一萬句》中,老實鞋匠牛愛國,發(fā)現(xiàn)自己的老婆和隔壁老王,出軌了。
捉奸的時候,他在門外,一直偷聽老婆和情人做愛的聲音。一晚上,他們做了 3 次。
要知道,在家的時候,他和老婆的性生活,可從來沒這么“猛”過。
而且,他們做完還不睡覺,倆人一直聊天,好像總有說不完的話。
關鍵是,這一晚上說的話,比和牛愛國一年說的都多。他氣急敗壞地,想殺人。
他怎么都想不通,為什么當初“溫柔體貼,會織毛衣,會等他回家吃飯”的女人,竟做出這種事?
明明我們還滿是希望地規(guī)劃未來,明明我還想著努力賺錢養(yǎng)家,是什么變了?
他不知道,在生活的重壓下,牛愛國的老婆覺得,倆人早已無話可談。
即便牛愛國說什么,他老婆也不感興趣;同樣,老婆說什么,牛愛國也不感興趣。
夫妻倆在一張餐桌上吃飯,倆人全程沒話聊,因為已經(jīng)不知道跟對方說什么了。
就這樣,牛愛國的老婆,每天活在婚姻的孤獨感中,痛苦又壓抑。
正如劉震云說的,一個人的孤獨不是孤獨,一個人找另一個人,一句話找另一句話,才是真正的孤獨。
你不知道,即使結(jié)婚了,哪天可能離婚,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會面對生離死別。
即使有了孩子,終有一天,孩子也會獨立出去,到最后還是會變成一個人。
韓國電影《我愛你》,有一對夫妻。
妻子是一位重度老年癡呆患者。
有一天,丈夫張君奉幫妻子洗衣服的時候,發(fā)現(xiàn)她的褲襠上都是血。
去醫(yī)院檢查,才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患上癌癥,只能靠止痛片減輕痛苦。
丈夫把三個孩子都叫回家,孩子們卻猜疑,爸媽是不是想要和他們一起住?
結(jié)果,子女們互相推脫,都想甩開父母,讓他們住便宜的養(yǎng)老院。
真的心寒。
或許,張君奉不知道要怎么面對,孩子不理自己,妻子離開的日子。
最終,他選擇和妻子燒炭自盡。
“我是個膽小的人 ,沒有你,我不敢自己活下去。”
認為結(jié)婚、生娃就能避免孤獨終老,其實忘記了我們還有時間的維度。
真相往往是:
每個人都無可避免地注定要獨自面對孤獨,直到死去。


日本有個單身養(yǎng)老團,團員只有 7 位老奶奶。
她們的年齡,最小 71 歲,最大 83 歲。
都是單身。
有人終身未婚;
有人因為談了幾段戀愛,最后決定獨自一人;
有人因為結(jié)過婚,生過孩子,最終毅然離婚。
10 年前,她們買了 7 個單間,住在同一幢公寓。
平日里,她們都是獨立的個體,過著自己的小日子。
例如, 78 歲的村田幸子,曾經(jīng)是 NHK 的播音員。
現(xiàn)在,她也沒讓自己閑下來,繼續(xù)對老人群體進行采訪。
81 歲的市川禮子,因為心率不齊的老年病,每天都在積極康復訓練。
作為心理咨詢師的安田禮子,依舊堅持每天去診所上班。
總之,各自生活,互不打擾。
可是,一旦遇到任何緊急情況,只要按下墻上的 SOS 按鈕,每個房間都能收到警報。
2018 年, 71 歲的川名紀美,忽然心悸頭疼,按下了 SOS ,鄰居們立馬來幫忙。
這樣一來,就可以避免“死了都沒人知道”的悲劇。
然而,并不是所有大事小事都會來幫忙。因為,他們的原則是“不提供護理幫助”。
意思是,即使某個人重病,也不會提供照顧她飲食起居、換衣擦身等幫助。
聽起來很殘忍,但組建養(yǎng)老團的初衷,是為了讓自己更有尊嚴地老去,直到死亡。
而不是尋找依賴或純想被照料的救生圈。
逢年過節(jié),沒有愛人,沒有親人的她們,也會一起慶祝。
例如,櫻花季的時候,一起旅行,一起看煙花。
偶爾聚在一起,聊詩詞歌賦,聊人生哲學,再喝個下午茶。
參加朗讀社,學寫作,學電腦。
這些都是陪伴。
年長的朋友聚在一起,不可避免會聊到死亡。
她們深知,自己離死亡越來越近,卻從不避諱。
反而隨心所欲地聊起,死后要化什么樣的妝容,穿什么衣服,骨灰放在哪里......
她們說,不喜歡養(yǎng)老院的生活,簡直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也不喜歡靠子女,靠老伴。
而是在現(xiàn)有的社會福利下,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獨立安度余生。
講真,我很羨慕她們的生活。
如果哪天我們老了,能像其中一位老奶奶說的,自己死后的墓碑上,只有一句:啊,真有趣。
死而無憾。

實際上,在日本這個高度老齡化的社會,還有很多養(yǎng)老方式,可以借鑒。
《紐約客》雜志曾經(jīng)介紹過,日本有種服務,叫“租賃親人”。
顧名思義,公司提供“親人”服務,你們可以見面聚餐,像一家人一樣,吃飯聊天。
一開始,你并不能很快地接受陌生人的存在。
所以,租賃的時候,工作人員會詳細詢問你想要的外形、性格、生活習慣。
甚至,他們還會事先準備好你希望與“親人”的共同回憶,來加深彼此的情感連接。
而每次收費,就需要大概 4 萬日元(即約 2500 元人民幣)。
所以,當你決定孤獨終老時,就要有足夠的存款。
那么,一個人孤獨終老,需要準備多少錢?
B站上有UP主曾經(jīng)計算過,如果你不生孩子,不用給子女補貼,不結(jié)婚,工作到 60 歲, 80 歲立馬死亡,至少要攢夠 160 萬,才能應付這 20 年沒有收入,沒人照顧的生活。
一個月的養(yǎng)老院費用,保守估計 4K (普通二三線城市基本價)。如果是一線城市,或者好一點的養(yǎng)老院,起碼要 7K-8K ,以后可能需要 1w 。
年紀大了,免不了各種病痛,所以你一年還得存?zhèn)€ 2w-3w 的醫(yī)療費。這 20 年期間,或許你還得給自己買房,按照較低的 150 萬房產(chǎn)來算,一年至少要存 8.8 萬。
而這,僅僅是 2019 年的消費水平,還沒算每年大概 0.5% 的通貨膨脹比例。
我忽然明白,我們這么努力賺錢,不過是為老了之后不必過得那么拮據(jù),也為了讓自己有選擇孤獨終老的權(quán)利。


心理學大師歐文·亞隆說過,面對孤獨,人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態(tài)度,那就是:
你要明白,孤獨是生命存在的背景,只要有勇氣去承受,人才能真正愛別人。
如果因為恐懼才愛人,你無法建立真正的聯(lián)系。
無論什么時候,希望當你的父母以“孤獨終老”的理由向你逼婚時,你可以把這篇文章甩給她。
也希望你可以不必為了逃避孤獨終老,而進入婚姻。
當然,如果你想結(jié)婚,我也沒有任何理由攔著你。
畢竟,偉大的蕭伯納說過:
“想結(jié)婚的就去結(jié)婚,想單身就維持單身,反正到最后你們都會后悔”。
世界和我愛著你。
參考資料:
1.《一個肥宅如何避免孤獨終老?日本人已經(jīng)在租親戚朋友了》.單向街書店
2.《靠租賃家人活下去,日本人的晚年太慘了》.新周刊
互動時刻:
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煩惱?是否曾在無盡的孤獨感中無法自拔?
歡迎后臺留言,我愿意聆聽你的心聲。
I SEE YOU.



--END--
提示:若該內(nèi)容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權(quán)益,請點此通知作者
登錄分享讀后感、意見、建議